年底了,骗子又活跃起来。比如,“广州市民收到‘0元买iPad’短信,运营商称是诈骗”。再比如,“深圳打工仔被有‘特殊需求’少妇骗了8万元”。电信诈骗的套路总是花样翻新,贪小便宜的人是骗子最大的“客户”。要想杜绝此类诈骗,除了当事人要抑制自己的贪欲外,电信运营商也应切实采取拦截措施,利用大数据对电话号码进行分析,从而揪出诈骗号码。
不过,对于传统骗术,技术手段恐怕不好使。例如,“乐昌一妇女自称儿媳早产双胞胎,向路人派糖募捐被行拘”(平安南粤12月18日)。这种行骗手段看起来没什么技术含量,但比较容易忽悠偏远地区的老人。他们骗的钱虽然不多,但会损害社会信任体系,令一些真正有困难的人得不到足够的帮助。其实,对付此类骗子也不难,多问几个问题,或者假装打电话去相关机构核实身份信息,都可能让他们显形。
身份信息是打拐防骗的重要依据,也是人们赖以正常生活的凭证,没有身份的人,往往寸步难行。比如,“佛山被收养女孩23年‘无身份’,曾无法中考,看病全自费”(《广州日报》12月18日)。每个父母都要主动为子女申报身份信息,这不仅是法定义务,也是对子女的未来负责。而公安部门在女孩23岁时为其上户口虽然值得称道,但此前也有失职的地方。幸好,这个女孩当初不是被拐卖的,否则问题就更麻烦了。
消除“黑户”,是重大的民生善举。同样,“广州居家养老可‘私人定制’,资助对象每月最高可获600元资助”(《信息时报》12月16日),也体现了决策者的民生情怀。居家养老这种人性化的养老方式,既考虑到部分特殊老人的实际困难,又考虑到这些老人的经济承受能力,“私人定制”是他们理想的选择。当然,养老服务应当多样化,因此,市场的力量不能忽视。政府制定好行业标准,市场自然会呈现更多可供选择的养老服务。
文章来源自:
居家养老保障卡管理中心 http://www.bzkzx.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