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事用工的改革,公办养老机构里来了一批非编护理员。他们多是外来务工人员,承担着住养老人的生活照料及精神慰藉服务。然而,由于薪酬待遇相对偏低,职业发展空间偏窄,非编护理员存在职业认同感低、自我价值感低、对机构的归属感较弱等负面情绪。为了扭转这种情况,笔者所在的公办养老机构(以下简称机构)从2008年至今始终在探索非编护理员的职业增能,并提炼、总结了个人、团队、机构三维增能模式,让他们在繁重的工作中获得成就感和价值感,最终提升养老机构的服务质量。
个人增能:暖心关怀 职业导航
暖心关怀法。2008年,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灾情后,机构即刻了解非编人员的家庭情况,主动关心他们的生活。此后,每年开展员工“暖心关怀”活动,院领导带队对全院非编员工逐一进行家访,关心其生活情况。工会组织开展非编员工集体过生日活动,每遇员工生病住院则及时探视,送上慰问金。“暖心关怀”活动覆盖全体非编护理员。
职业导航法。采取职业技能培训、职业辅导带教和职业成就展示的“2+1”模式。职业技能培训采取“内外兼修”的方式,院内开展礼仪规范、语言习惯、护理技能、沟通技巧等培训;院外参加行业协会组织的护理资质和等级资格培训,从制度上保障和鼓励他们积极提高服务技能。技能培训使机构非编用工持证上岗率100%,培养初级工8人,中级工3人。职业辅导带教设立专职职业辅导人,由具有医疗护理中级职称且具有十余年养老护理经验的人员对非编护理员在入职前后进行点对点、一对一的业务培训及日常指导。同时,生活区的主任、班组长也作为兼职职业辅导人,对非编护理员进行辅导带教。机构还为非编护理员提供了多重职业成就评比和展示的平台,让他们提升职业认同感,抵御外界负面观点的影响,促进其职业发展。
团队增能:放松减压 互助抗压
团队增能主要针对非编护理员工作压力大、支持系统弱的情况,社工运用小组工作方法,每次组织6-10人,开展为期8周的系统“减压”主题小组工作,并从中总结了冥想放松法、三步抗压法等经验。
冥想放松法。通过控制光线与音乐,营造安全舒适的冥想环境,配以精心设计的引导词,让参与者放松劳累的身心,体验暂时的宁静。社工将“冥想放松”贯穿整个系列“减压”小组中,研发了“欢迎放松”“回到过去”“开放自我”“获得能量”“互相支持”“未来期待”等主题冥想,不仅帮助非编护理员放松精神,也引导他们掌握调节情绪的方法。
三步抗压法。第一步:通过自我检视和同伴示范明确压力源。利用“冰山”原理,使其发现加重压力的危险性因素,降低压力的保护性因素,学会情绪调控。第二步:强化人际关系和互相支持,激发非编护理员主动维护并发展与同事、住养老人和家属的良好人际交往的动机。第三步:从积极正面视角,引导非编护理员探讨养老护理行业的发展与机遇,启发其对未来发展的希望和信心。
机构增能:叠加激励 价值提升
叠加激励法。探索非编护理员的绩效激励薪酬体系,包含酬薪晋升、持续服务工龄奖励、职业等级技能津贴、特殊季节或假日奖励、评优奖励等,将非编护理员的工龄、资历、专业能力及服务质量与薪酬挂钩,持续提升护理员收入,留住人才,稳定队伍。
价值激励法。借助每年开展的“快乐一家亲”非编护理员集体生日会活动,着力“价值挖掘”,让护理员在感受集体生日会快乐氛围的同时还能倾诉和分享工作感受,提升服务价值感和机构归属感。拍摄和放映“护理员的一天”微电影,展现护理工作掠影和老人、家属的正面评价,挖掘护理服务中的爱心、责任感、耐心等价值元素。护理员们常说:“只要我们的付出得到家属和老人的认可,就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通过对护理工作的关注、思考和讨论,他们认识到了自身工作的价值:不是“伺候人”,而是一种“生命的陪伴”。机构通过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激励,探索出了“构建激励机制→营造增能氛围→挖掘自我价值→激发团队凝聚→增进机构归属”的机构增能途径。
文章来源自:
居家养老保障卡管理中心 http://www.bzkzx.cn/